《和孩子一起勇敢長大——理想媽媽養成記》艾瑪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
從出生到初中,孩子最重要的成長時期,年輕媽媽這樣和孩子一起成長。每個瞬間,你看到孩子,也就看到了自己;你教育孩子,也就是教育自己,并檢驗自己的人格。
本報記者 王珺
5月的溫度可能最適合表達溫情,因此,在這個月,我們度完了定在5月第二個周日的母親節,緊接著又迎來了5月15日的國際家庭日?!澳赣H與家庭:變化世界中的挑戰”是今年國際家庭日的主題。
家庭是社會的細胞,而母親是構成家庭的重要角色。說到母親,我不禁聯想到兩個時間點、兩個家庭。
5月7日,浙江金華。一個13歲的孩子因為不肯起床,被母親失手掐死。報道中呈現的是這樣一位母親:“上好鬧鐘每隔兩小時給孩子蓋一次被子;每天數著孩子打了幾聲噴嚏;很少讓孩子跟外面接觸,怕感染細菌生病……”然而,就是這位對孩子關愛有加的母親,釀成了這出令人驚駭的悲劇。
5月12日,北京一所重點中學的禮堂。由一對父母和3個兒子組成的“林家樂隊”正在演唱《愛永不止息》,這是《佩蓉的媽媽經》(童趣出版有限公司)新書發布會的節目之一。一家人沉醉在音樂里,那種和諧,那種甜蜜,那種生命力,傳遞給人們的除了幸福,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詞語描述。
樂隊中的母親叫蔣佩蓉,為人熟知的身份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總面試官、國際商務禮儀和兒童禮儀首席培訓專家。她還有另一個令她更為自豪的身份——先生林為千的好太太、3個兒子的好媽媽。她在這本書中與讀者分享的既是自己20年做母親的經驗,也是在塑造幸福家庭之路上,母親角色的不斷成長與完善。
浙江金華事件之后,人們對母愛有了更多反思:母愛是偉大的,但是做母親實在算得上一門學問。從書中、從生活中學習“母愛”,無疑是每一位母親的必修課。
走出母愛迷思
沒有天生的完美母親
“愛孩子,這是連母雞都會的,但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?!比藗儗Ω郀柣倪@句名言耳熟能詳。事實上,愛孩子也不那么簡單,愛的種子種下去,收獲的卻并不絕對是愛的果實。尤其在今天這個由獨生子女、競爭壓力、世俗成功觀等關鍵詞集合起來的時代,父母的焦慮度節節攀升,當這種焦慮以“母愛”的名義投射到孩子身上時,孩子的快樂、家庭的幸福只能被犧牲。
美國華裔作家譚恩美在小說《喜福會》中,將“可以苦自己但絕對不能苦孩子”的“中國式母愛”描繪得淋漓盡致。有讀者評論說:“她們(指小說中的4位母親)把女兒們的身體照顧得無微不至,卻未曾想過她們精神上的不安和困惑。她們專橫而慈愛,令女兒們打心底里想要恭順卻時不時生出惱怒、掙扎、反抗?!?br/>
這種“中國式母愛”在現實中也屢見不鮮。浙江金華那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母親便是一例,她把兒子視為生活的全部,兒子卻在日記里寫道:“媽媽,請你別這么過分地愛我?!?br/>
用愛擠壓孩子的成長空間可能是“中國式母愛”最致命的地方。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在報紙開通信專欄時,讀者在來信中傾訴最多的是:“我不是不愛我的父母,我知道他們很愛我,但那種愛里,沒有自由、沒有尊重、沒有犯錯的空間?!泵鎸碜圆煌挲g層的讀者信件,龍應臺感慨:“我才知道,多少父母和子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,他們深愛彼此卻互不相識,他們向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梁,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?!币虼?,她與兒子的通信,才“仿佛黑夜海上的旗語,被其他漂流不安、尋找港灣的船只看見了”。
母親角色是上天賜予女性的禮物,但沒有人天生會做母親,所以,肩負著教育子女重任的母親正像那些漂流不安、尋找港灣的船只,需要不斷地學習與修正,在處理與自己、與丈夫、與孩子、與他人的關系中,完成這一角色的塑造。
在新書發布會現場,也許是為了和書封翠綠的顏色相呼應,也許本就喜歡這種生命的顏色,《佩蓉的媽媽經》的作者蔣佩蓉身著翠綠色絲綢上衣,黑色齊膝短裙,配上短發和溫暖的微笑,看上去是一位“標準”的母親。然而她說:“我并不是天生的完美媽媽?!?br/>
蔣佩蓉和所有母親一樣,一旦身為人母,就進入了一種全然付出的行為模式?!白鳛槟赣H,我們都以無私奉獻和自我犧牲而著稱?!边@種愛是最本能的,也是最容易迷失自我的。對于這位曾在多家世界知名跨國公司任職的女性,在事業如日中天時選擇回歸家庭、相夫教子,其內心的掙扎可想而知。但她在“媽媽之路”上通過主動學習、不斷內省獲得成長。她把母親作為一份職業,在尋求成功和滿足的過程中,學會了許多關于母親的功課,并用這套“課程”幫助周圍的母親們,幫助她們在與身邊的人建立美好關系的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使命。
學會接納平凡
與身邊人建立美好關系
是的,沒有哪個孩子在出生時隨身攜帶著“用戶指南”以備父母需要時查看。所以,為人母者常常感到迷茫、無助。但自身肩負的使命又使她們的心里潛伏著“超人”的影子,對自己總有過高的期待,一旦受挫,便會自責。忘記了自己的平凡,也就不能接納孩子的平凡。蔣佩蓉提醒媽媽們:“我們都不是完美的。大多數孩子也不是‘超人’,作為母親,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接納自己,允許自己平凡,給自己失敗的自由,這樣就不需要用孩子的成就來肯定自己,給自己打分?!?br/>
許多母親都有攀比的嗜好,但“比較”實在是一個致命的陷阱。習慣比較的人總是專注于自己或孩子的失敗和缺陷,于是就會不可避免地陷入悲觀、沮喪的情緒。
“凱文小學三年級學習寫作時,老師告訴我,他的表達能力非常差。焦躁不安的我便強迫他坐下來練習寫作,可是我的不安傳遞到了孩子身上,我越強迫,他越反抗,差點視寫作為敵。幸好我先生想出辦法,建議我們三個人一起寫東西,然后分享各自寫的趣事。這個提議受到凱文的歡迎,也使他愛上了寫作?!碧崞饘?4歲即寫出一部9萬字的小說、目前已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錄取的大兒子凱文的教育經歷,蔣佩蓉感慨地說:“如果把自己或孩子的特質當做問題去解決,往往越修理越覺得沮喪;相反,如果我們把孩子當成一份禮物,就會不斷地為他們獨有的特質而驚喜,從而獲得為人父母的快樂和滿足?!?br/>
母親的威力是巨大的,她可以讓家成為溫暖的港灣,也可以讓家里布滿壓力和焦慮的烏云。因此,母親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,才能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。在管理情緒方面,蔣佩蓉給出了7條建議:擁有胸懷、勇氣和智慧,避免比較,學會等待,享受過程,減少欲望、知足常樂,心甘情愿地付出,保持幽默感。
從自己做母親的經驗中,蔣佩蓉發現,母親是所有職業中對人的要求最嚴格的,“因為做母親不僅要求我們投入體力、智力和情感,連人際關系也要為之作出調整”。
她常常借助音樂和讀書來補充自己的“情感油箱”:“柴科夫斯基和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是我用來表達自己憤怒、悲傷或歡喜的作品。讀書,尤其是讀那些鼓舞人心的人物傳記或充滿刺激的冒險小說,能給予我新鮮的動力,爭取完滿而有意義地度過自己的一生。英語單詞里對應“樂趣”的詞是“recreation”,字面上可以分解為re-create,也就意味著重新創造?!?br/>
成為母親后,仍然要有自己的朋友圈子。在蔣佩蓉看來,媽媽在家庭以外的生活越豐富,就越容易帶著滿足的心情對待家人,也會有更多的信息、心得可以彼此分享。如果把家人當成全部,自己的生活就會日益狹窄,當所有的心理需求都要家人來滿足時,對他們過高的期望最終也會讓自己傷心難過。
大學畢業后,蔣佩蓉從事過很多職業,但她堅信,在所有職業中,最偉大、最充滿挑戰,同時也最有價值的職業,一定是母親?!皼]有任何其他的職業能像做母親那樣,讓我最直接地暴露心底的弱點,但同時又回報我以無條件的接納、肯定和愛?!?br/>
重排家庭次序
丈夫第一孩子第二
“因為有你做爸爸,我們很幸運。希望你能知道,我們長大以后,也要成為像你這樣的好爸爸!生日快樂!你還有一大段路要跑,我們希望你能夠保持之前那樣的激情繼續向前跑!”這是蔣佩蓉的三個孩子寫給他們父親的生日卡片,孩子們對爸爸的尊重、欣賞和愛躍然紙上。這種情感的培育與蔣佩蓉在教育中堅持的“丈夫第一孩子第二”的家庭排序是分不開的。
沒有幸福的婚姻就沒有幸福的孩子,因為家長的婚姻是孩子未來建立自己婚姻與家庭的“教室”。在不和諧的家庭中,年幼的孩子往往會以為父母不快樂是因為自己的表現不好,以至于從小就會背上沉重的包袱,長大后缺乏安全感,活在自卑、取悅他人的陰影中。
蔣佩蓉堅持認為,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幸福,就要努力耕耘自己的婚姻,把夫妻關系放在第一位。而在現實中,尤其是中國家庭,孩子往往是全家的焦點,有的甚至成為父母之間的“第三者”。當孩子的重要性取代了自己的“另一半”,家庭的危機便不請自來。蔣佩蓉在書中分享了她挽救自己婚姻的7個轉折,其中,“面對孩子,與丈夫站在同一陣線”的選擇尤為給人啟發。
蔣佩蓉與所有的母親一樣,當與先生發生分歧時,本能的反應是告訴孩子他們的爸爸不對,讓孩子站在自己這邊。但她在閱讀了一些家庭教育書籍之后,意識到讓孩子們尊敬父親是至關重要的,對男孩子尤其如此?!拔矣H眼看到,一旦我試圖拉攏孩子,他們對父親就缺乏尊敬,甚至后來先生管教孩子,孩子就會頂撞?!闭缢敵鯖Q定不再讓母親介入他們的婚姻,她決定在孩子面前也要和丈夫站在同一陣線?!拔野l現當我由衷地欣賞先生,并以此來教育孩子們時,孩子們越來越尊敬他們的父親,而先生也漸漸變成了我常在孩子和朋友面前表揚的那種好父親?!?br/>
蔣佩蓉把丈夫比作家里的船長,認為“他送給孩子最美好的禮物就是一直堅持愛我比愛孩子多,這為孩子未來的婚姻樹立了好榜樣”。
教育孩子的事幾乎全部由媽媽包辦,爸爸則袖手旁觀,這是今天很多家庭的現狀,這種狀態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長?,F在普遍存在的男孩女性化、怕冒險等現象,與焦慮的母親、心不在焉的父親這種家庭模式有很大關系。
過有秩序、有使命的生活是蔣佩蓉一家的家庭愿景。他們全家把“服務社會去弱勢群體”作為一種生活方式,定期一起去邊遠地區教那里的孩子學英文,拜訪孤兒院和福利院,將儲蓄的錢捐給長期合作的慈善機構。
“茫茫人海,深深期待/讓生命充滿平安的真愛/為你祝福,聽你傾訴/陪你走過流淚谷/愛永不止息,驅走心中恐懼……”當這歌聲響起,人們對家、對愛、對幸福的向往油然而生。有人說,女人的一次觸摸,讓房子變成了家。給孩子一個怎樣的家,確是母親應該細細思量、不斷學習的。
蔣佩蓉說:“做母親比我之前學過的任何學科都難,它要求我付出110%的努力才勉強合格?!?br/>
英國畫家安東尼·布朗在繪本《我媽媽》中這樣描述孩子眼中的母親:“每一個孩子心中的媽媽都是最好的:她的歌可以唱得像天使一樣好;她吼起來像一頭獅子;我媽媽像蝴蝶一樣漂亮,又舒適得像一個扶手沙發……我愛我媽媽,而且你知道嗎,媽媽也愛我,而且會永遠愛我?!?br/>
龍應臺在散文《目送》中如此抒寫母愛:“我慢慢地、慢慢地了解到,所謂父女母子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。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,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,不用追?!?br/>
有一首古老的歌謠,把孩子比喻成箭。在他們射向世界之前,他們被教育、被塑造。母親作為教育者,肩負的是一項偉大卻艱難的使命。